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对外政策有哪些调整?

     2022-11-01     454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后期,美苏关系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赫鲁晓夫上台后,面对着复杂的国际形势:冷战气氛浓厚,美国广泛建立军事包围圈,德国和柏林问题亟待解决,民族解放运动高涨。赫鲁晓夫不仅对国内政策进行了许多调整,对外政策方面也有很大变化。

  他分析了时代的特点,提出了“三和”路线,即“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三个口号,并作了解释:和平共处是苏联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也能和平共处;和平竞赛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体系的竞赛,社会主义体系必将取胜;和平过渡,指社会革命的形式有多种,暴力和内战不是改造社会的唯一途径。

  在“三河”路线指引下,1、苏联开始解冻同西方国家的关系。解冻的重要标志是1955年7月,苏美英法四国首脑的日内瓦会晤,以及东西放在战争遗留问题上一系列协议的大成。同年9月同联邦德国建交;12月,苏联从奥地利撤军,承认奥地利的中立地位。

  2、调整了同东欧国家的关系,纠正了斯大林的一些错误。主要体现在改善苏南关系的事件上。1955、56年双方相继发表《贝尔格莱德宣言》和《莫斯科宣言》,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

  3、开始向第三世界大力渗透。56年进入埃及,60年渗入古巴,60年代又向非洲南部渗透,想通过经济、军事援助扩大苏联的影响。

  赫鲁晓夫的对外政策调整是从实力地位角度出发继续同美国抗衡。在此前提下表现出一种灵活性,向西方发起了所谓的和平攻势,顺应历史的潮流,有一定的正确性。但对其它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进行了许多干涉,大国沙文主义依然存在。

1956年,赫鲁晓夫召开

954年9月29日(农历1954年9月3日),赫鲁晓夫访华。1954年9月29日,以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政府代表团应邀抵达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周年庆祝活动并进行国事访问。从9月29日至10月12日,以周恩来总理为首... 查看详情

玉米运动:忽略自然环境的失败运动

联玉米运动玉米运动是前苏联总理赫鲁晓夫进行改革时发动的一场运动。据说赫鲁晓夫想学习美国,大面积种植玉米,不顾及苏联的地理气候因素,赫鲁晓夫决定全苏联种植玉米。但由于苏联地理条件(主要是气温和光照)实在... 查看详情

周恩来访问匈牙利的原因

...欧的关系所引起的,先是波兰发生了波兹南大罢工,由于赫鲁晓夫的及时出面干预,并指派驻在波兰的前苏联军队镇压,以坚决强硬的手段将这次事件压服了。相邻的匈牙利也开始了反共、反苏的运动,1956年7月份,赫鲁晓夫撤... 查看详情

最主要是哪一边

...并不在于苏联是否干预或想要干预中国的主权,而是因为赫鲁晓夫对中国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表示了沉默和轻视的态度。2、1958~1959年是“大跃进”的年代,毛泽东提出反教条主义。主要是针对苏联发展经济的一套... 查看详情

尼克松舌战赫鲁晓夫:撼动世界的厨房辩论

...副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和时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尼基塔·赫鲁晓夫之间展开的一场关于东西方意识形态和核战争的论战(两人之间的辩论均通过了他们的口译员传达)。辩论是在厨房用具展台前进行的,故称“厨房辩论”。厨房... 查看详情